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144楼:运气好穿到神宗在位时,就算当时是神宗在位,生活条件也和现在完全没法比。运气不好穿到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年间,直接是水深火热,就算折中到英宗在位那些年,也没比水深火热好多少,多想不开啊要穿越?
145楼:就拿评价看似很好的仁宗来说,知道仁宗朝多少天灾吗?那是一轮又一轮一轮又一轮。仁宗朝无力四方开战不光是宋朝自己的原因,还有那一轮又一轮的天灾的功劳。
146楼:只有天灾吗?人祸不值得说说嘛?鼎鼎有名的给黄河改道,改道失败导致泽国千里民怨沸腾,英宗神宗两朝治理了几十年才解决掉那一次大决口的後患,一次人祸的威力堪比几十次的天灾。
147楼:想法是好的,人定胜天,让黄河改道去祸害辽国好让大宋能缓口气儿,就是没想到以当时的人力根本拿黄河没办法。别说当时,就算现在想人为让黄河改道也是痴人说梦。
148楼:文彦博啊!文相公啊!我本来对欧阳修没啥好感,因为他拦着不让文彦博折腾黄河好感度+50,可惜那麽多人拦也没拦住。
149楼:毕竟大宋前期对辽国可以说是畏之如虎,文彦博的目的不是治理黄河,而是将黄河打造成抵御辽国南侵的天险,大不了失败了重来,百姓有没有活路和他没关系。
150楼:也不能这麽说,文彦博心里还是有百姓的,就是办这事儿的时候没带脑子而已。
151楼:归根结底还是皇帝的问题,要不是仁宗被辽国吓破胆死活不愿意硬气起来,就算文彦博提议将黄河打造成人工天险也没用。黄河泛滥成灾又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要是能改道前人早就改了,还能等到他们动手?这锅皇帝至少得背一半。
151楼:有没有可能,燕云地区以前都归中原王朝管,只有宋朝前叶落入北方外族手中,哪儿决口淹的都是自家百姓,前人就算治理黄河也不会干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事情。
152楼:宋朝前叶积贫积弱是有原因的,皇帝软弱硬气不起来,朝堂被士大夫把持,所谓的肱股之臣国之栋梁都内斗内行外战外行,的亏後面出了个不服输的英宗和硬气的神宗,要不然怕是得被辽国和西夏联合起来玩死。
153楼:黄河两岸都是産粮区,风调雨顺的时候粮食産粮高,两岸居住的百姓也多。东汉治理黄河後八百年没改道,让仁宗朝折腾一次就又开始时不时发大水闹的人不得安生。幸亏英宗神宗朝治水的人才多,还出了个天文地理无所不通的全才沈括,不然黄河还不知道要折腾多久。
154楼:术业有专攻,幸好沈括在咱苏相的建议下专心治水去了,真让他搞政治不光是大宋的损失,更是整个华夏民族的损失。
155楼:不愧是泼冷水能力和大苏有一拼的人。
156楼:奇了怪了,小小苏混迹朝堂如鱼得水,怎麽俩哥哥站队一个比一个偏?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也不能这麽用吧?
157楼:不用给他们找补,不光苏家那几个,宋朝有才但是玩不来政治的名人多的很,细数的话双手双脚都数不过来。
158楼:可不咋滴,看大苏那站队水平,李白见了他都得甘拜下风。大佬们在朝堂上分成几派斗智斗勇,就他不管谁当政一律重拳出击,人生就是这麽起起落落起起落落起起落落,安稳不了两年就换个地儿,大半辈子过的那麽精彩是他应得的。
159楼:真宗仁宗朝的武将也是真的惨,朝廷重文轻武走极端,明明有能打的武将却被文臣压着没法出头,愣是落魄到连西北的党项人都敢建国称帝,他们要是不那麽防备武将兴许还不至于那麽艰难。
160楼: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世上哪儿有那麽好的事情。
161楼:没办法,唐末五代军阀割据太惨烈了,大宋本身得国也不怎麽正当,还是以武得国,可不就生怕重蹈覆辙。
162楼:文人士大夫在宋初被擡的太高,潜移默化之下整个社会都瞧不起武将,那时候和武将交朋友才是文人中的奇葩,没错,说的就是独立特行的小小苏。
163楼:狄青前半辈子也是够惨的,仁宗在位时欧阳修成天上书弹劾他说他在军中威望太高可能会对朝廷造成威胁,一个人上书不够还拉着文彦博和其他文臣一起告状。看他说的什麽鬼话,“武臣掌机密而为军士所喜,自于事体不便,不计青之用心如何也。伏望圣慈深思远虑,戒前世祸乱之迹制于未萌,密访大臣早决宸断,罢青机务与一外藩,以此观青去就之际心迹如何,徐察流言可以临事制变。”不是,人家军功在那儿摆着在军中威望高有问题吗?凭什麽随便找个理由就罢人家的官,大宋军队都拉成那样了好不容易出来个帅才非得摁下去是吧?
164楼:没办法,人家文臣认为“军士本是小人”“水者,阴也,兵亦阴也,武臣亦阴也”,虽然不知道这是什麽逻辑,反正贬低武将不会有错。
165楼:书生造反三年不成,百无一用是书生,自古能生乱的都是武将,宋代害怕武将掌权也正常。
166楼:那也不能因噎废食。
167楼:就没见过哪个朝廷在边关打着仗的时候诏主帅回京,得亏狄青有个嫁给皇室宗亲的姑母,否则那些文人欺负的更肆无忌惮。
168楼:也不至于这麽断章取义,文彦博的确是一心打压武将,但是欧阳修更多是和稀泥,骂狄青几句然後把狄青的错处由大化小说狄青是个粗鄙武将什麽都不懂所以才犯错,归根结底还是想保狄青。仁宗朝那情况大家都清楚,连韩琦富弼都选择明哲保身,范仲淹去世後能真心扶持武将的文臣几乎没有。
169楼:得了吧,还保狄青,难道那些污蔑狄青的奏疏不是他写的?
170楼:都说了看史料要看全面,断章取义要不得。那些奏疏都出自仁宗朝最後几年,本意不是污蔑狄青,是借天灾来吓唬仁宗让他赶紧立储。
171楼:有道理,仁宗无後还拖着不肯立储,一大把年纪了还对他的生育能力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仁宗朝後期催他立储的奏疏天天都有,欧阳修在这事儿上也较真,仁宗一天不回应他就一天不放弃。让你不立太子,发大水了吧?让你不立太子,地动了吧?让你不立太子,闹蝗虫了吧?烦也能把仁宗烦死哈哈哈哈哈哈。
172楼:仁宗:就不能多给朕点生孩子的时间吗?
173楼:仁宗:人人都能生,为什麽就朕生不了?
174楼: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175楼:而且对比一下文彦博对狄青的态度就能看出来欧阳修的好了,文相公的嘴那才是真正的刀子,十个狄青都不够他骂的。
176楼:不算黄河改道和打压武将,文彦博其实挺有能力的,而且也不是对谁都不讲理,他当宰相的时候有人造谣一个武将谋反他知道後二话不说就把造谣诬告的家夥拖出去砍了,可见文相公就看狄元帅一个不顺眼。
177楼:惨!狄元帅!惨!
178楼:你们说的是那个、算了、仁宗朝的狄元帅确实惨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179楼:仁宗朝的狄元帅已经那麽惨了,你们怎麽还能笑的那麽开心[谴责]。
180楼:仁宗朝的狄元帅惨和英宗神宗朝的狄元帅有什麽关系?咱元帅可是青史留名的杰出人物,年轻时候的磨难根本不是事儿。
181楼:征贺兰、收幽燕、闯漠北,哪个单拎出来都是能让史官写好几页的赫赫战功,年轻时候的那点磨难的确不是事儿。
182楼:才怪,文人才没那麽多笔墨写武将的辉煌,秦始皇一统天下也就得了“六王毕四海一”几句,文人更喜欢写武将打了多少败仗。
漂亮大厨玩转香江[七零] 和冷酷剑修炒CP K大动漫社翻车日常 我的主角之路大有问题! 燃命烛 K大有个动漫社 苏景殊醉酒花间 集齐三个前夫后穿越了[综武侠] 我的主角之路大有问题[西幻] 媚妾为后 枝枝相宜,岁岁无忧 小道长他清冷撩人 楼清影裴狩椒菌 被穿越者夺舍的第十年 被万箭穿心后和鬼谈恋爱了 总有人对本副史居心不臣 不做神仙许多年 霜淩顾写尘 二次元社恐参加恋综后 秦追菲尼克斯格里沙菌行
关于大明,开局挖了朱元璋祖坟杨鸣穿越到了大明洪武三年。但是杨鸣只想回到现代社会。他放不下新婚的妻子和新买的大平层。系统提示只要被人杀死就能穿越回去。于是杨鸣开始了疯狂寻死之路。要想死的快,就要去谋反。杨鸣带人攻陷了凤阳,直接挖了朱元璋的祖坟。朱元璋咬牙切齿你造反的时候,为何不告官?杨鸣你造反的时候咋不告官?朱元璋勃然大怒!杨鸣拜见蓝玉。太子朱标要死了,你的下场很悲剧,不如我们直接反了吧!蓝玉惊恐万分。你还是做个人吧!燕王朱棣沉思良久,拍案而起杨兄言之有理,我马上起兵!杨鸣懵了我没想成功,我只想回家,你信吗?...
许冲穿越修仙界,开局五灵根,最大的依仗结丹期爷爷还挂了!从小的青梅竹马,一心为之付出的林烟儿吃了许冲给的丹药后忽然觉醒冰灵根,却却嫌弃他是一个废物!许冲被迫离开宗门,斩妖除魔,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瞬息之间火球术大成!风缚术大成!易骨决大成!飞云步大成!短短数年后,许冲已经站在乾元界巅峰。林烟儿悔恨不已,大哭着想回到...
关于金枷玉链楚阳郡公沈谦有个秘密。他希望那个因一纸荒唐赐婚而被迫和他绑在一起的长公主李念,能为了自己心中所想所爱的一切,翻出宫墙,远走高飞。天下那般大,四海那般宽广,出了深深宫墙,花亦会绚烂,树亦会挺拔。他愿意默默站在远处,成全她想要的未来。不是因为爱。是因为知道宅院幽深,是磋磨女人半生的沙海,宫墙高耸,是埋人尸骨不留痕迹的坟墓。她有想要高飞的愿望,为何不能成全?明明心有山海,知天下规则是胜利者践踏别人的枷锁。明明聪慧过人,知女子当做世间半边天下。她不该是上位者的工具,联姻的棋子,更不该在这权力置换中,被牺牲掉所有的幸福。不就是逃婚么?我沈谦,陪她疯一场!欺君之罪又如何?抗旨不尊又怎样?只愿她此生得上天垂怜,看世间美好,踏山海万重。所愿一切皆能实现!...
我或许不该来这方天地,或许不该学那猴子远渡汪洋,求得仙道长生。或许尔等所做之事罪在当代,功在千秋。或许那怕在我之后神道寂灭,仙道缥缈。人道茫茫。我孙悟空,无怨无悔,功德罪孽,尽加吾身。尔若不愿,可来一战。无惧之。...
关于姐姐太撩,傻子医仙不装了无敌横扫轻松搞笑杀伐果断狗粮管够。豪门弃少沈断被人所害,痴傻三年,意外觉醒,并得到了神秘传承,从此逆天崛起,独霸世间,什么宗师高手,战神归来暗黑强者气运之子在我面前,统统都是蝼蚁,我若要你三更死,你绝对活不到五更,我说的,阎王来了都没用。错了!重来!从此三百六十度无死角躺平!看透了,什么豪门恩怨,江湖仇杀都见鬼去吧,我只想当个安静修行的美男子,守着我的美女姐姐安安静静过日子。什么,你...
关于十两出嫁,赢华丽人生枣树村苏家一穷二白,眼看苏大哥苏二哥已到成亲的年纪。却因为家贫,无人问津。这天媒婆带来一个好消息,镇上宋员外愿意出十两礼金,聘娶苏家长女苏白英为妻。苏白英身为家中长女,为了十两礼金,毅然决然同意嫁给比自己大十二岁的宋员外。宋清淮,有过两任媳妇,对成亲之事兴趣缺缺,为了孝道,听从母亲安排,娶农家女苏白英为妻。多年后,有人好奇的问苏白英,为何宋大人这么多年只守你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