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这四句说的是当了官的人依然勤奋好学的故事。在这里,我们不妨将当了官的人引申为有所成就的人。因为古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是将读书和做官联系在一起的,读书就是为了“出世”——进入仕途,从而“治国平天下”。现代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人们读书的目的也趋于多元化,因此“有所成就”是更为贴切的说法。
提到《论语》,很多人就会想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正是宋代初年的中书令赵普。赵普(922—992年)字则平,幽州蓟县(今天津市蓟县)人,后迁居洛阳,北宋宰相。后周时为赵匡胤幕僚,掌书记,曾参加策划陈桥兵变。964年任宰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太宗时又两次为相,可谓宋朝的第一文臣。赵普与赵匡胤年轻的时候就是同学兼朋友,他出身比较艰苦,少年时没有好好读过书。以后跟随赵匡胤打天下,宋朝开国后,赵普白天忙于处理国家政务,夜晚则读《鲁论》(《鲁论》是鲁国通行的《论语》二十篇)。据说每当遇到重大问题,赵普总是说:“明天再作决策。”晚上回家以后,他从箱子里面拿出一本书仔细地读,第二天准能够提出一个很高明的见解。时间久了,大家都很奇怪,觉得赵普家里一定藏有什么秘籍宝典。有一次,赵匡胤晚上去他家里商量紧急政务,看到他的书桌上放着一本书,一看原来是《论语》。赵匡胤有些奇怪,就问道:“《论语》是小孩子启蒙的书,你为什么还要读它呢?”赵普回答:“《论语》中有治国的大道理,臣已经用半部《论语》帮陛下打了江山,现在要另外半部来帮助陛下治理天下。”因此,就有了“半部《论语》定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同样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启发。从前有—个小和尚,他离开家乡到处寻找名师,想得到一些真正的修为。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位高僧,并恳求高僧收他为弟子。高僧见他一片诚心,又天资聪慧,便收下了他。两年后,小和尚自以为学到了很多东西,得到了师父的真传,便不想再继续跟着师父参禅拜佛了,于是就向他的师父辞行,要下山去。高僧明白小和尚的心思,他并没有阻拦小和尚下山,而是让小和尚拿来一个钵子,然后让他往里面装一些石头,装满为止。高僧问小和尚:“钵子装满了吗?”小和尚答:“满了,再也装不下什么东西了。”高僧便抓了一把芝麻撒进去,然后晃了晃钵子,芝麻一会儿就不见了,接着高僧又抓起一把芝麻撒进去,晃了晃钵子,芝麻又不见了。“钵子现在装满了吗?”高僧再次问小和尚。小和尚惭愧地告诉师父:“看上去满了,可是还能装下很多东西。”这时,高僧又取来一只杯子,让小和尚往钵里倒水。小和尚看钵子满了,就想停止倒水。高僧却说:“不要停,继续倒。”结果钵子倒满了水后,多余的水都溢了出来。高僧这时候才让小和尚停止倒水,然后问他:“满了还装得下别的东西吗?”小和尚终于明白了师父的一片苦心,恳请师父原谅他的无知,并继续努力学习。
我们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知识的海洋浩瀚如烟,没有人能以有限的生命学完无限的知识。另外,除了书本的知识,实践的知识也需要我们自己来探索、发现。社会实践是一门永远没有完结的课程,下面这个故事正说明了这一点。
这是美国东部一所规模很大的大学毕业考试的最后一天。在一座教学楼前的阶梯上,一群机械系大四学生挤在一起,正在讨论几分钟后就要开始的考试,他们每个人都很自信。这是最后一次考试,接着就是毕业典礼和找工作了。教授说他们可以带需要的教科书、参考书和笔记,只要求考试时他们不能交头接耳。他们胸有成竹地走进教室。考卷发下以后,学生们注意到试卷只有5个讨论题。3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卷。学生们脸上都是不可思议的表情。教授手里拿着考卷,面对着全班同学。教授端详着面前的学生们,担忧地问道:“有几个人把5个问题全答完了?”没有人举手。“有几个人答完了4个?”仍旧没有人举手。“3个?”“2个?”学生们在座位上不安起来。“那么1个呢?一定有人做完1个了吧?”全班学生仍保持沉默。教授放下手中的考卷说:“这正是我预期的。我只是要告诉你们,即使你们已经完成了四年工程学教育,也仍旧有许多有关工程的问题你们不知道。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在日常操作中是非常普遍的。”于是教授带着微笑说下去,“你们要记住,虽然你们是大学毕业生,但是你们的教育才开始。”
既然有这么多书本和实践的知识需要学习,我们还等什么呢?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注释
披:打开,这里指批阅。
蒲编:用蒲草编联而成的书册。
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心解
学习的客观条件
“披蒲编,削竹简”包含着两个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披蒲编”说的是西汉著名法学家路温舒的故事。在汉代以前,只有世家才会有藏书,如果不是自己下功夫抄录,就无书传学。加上那时还没有纸张,书写的材料主要是绢帛、动物的皮、竹简,所以家贫就自然没有书可读了。路温舒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家庭里。由于家境贫寒,他只好去帮别人放羊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尽管如此,他对读书识字却有很大的兴趣。他白天放羊,没有机会学习,到了晚上,他就想尽办法求人教他识几个字。渐渐地,识字多了,读书的劲头也越来越大。他想:要是能有一册书带在身边,一边放羊一边读书,那该多好啊。一天,他在池塘边放羊,忽然看见池塘里长着一丛蒲草,又宽又长,不禁眼前一亮:这蒲草多像从前抄书用的竹简呀!他兴高采烈地割了一大捆蒲草,赶着羊群往家走。回到家后,他先将蒲草切得整整齐齐的,然后用线绳穿在一起,再向别人借来几本书,抄写在蒲草书上。从此他也有自己的书了,放羊时就可以随身带着阅读。他的蒲草书读完了一册又一册,学识长进很快。由于读过的书里有不少法律书籍,因此在法学方面有了一定的造诣。在汉宣帝时期,他上疏请求改变重刑罚、重用治狱官吏的政策,主张“尚德缓刑”,“省法制,宽刑罚”。他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法密政苛,重用狱吏。秦朝这一弊政,必须改革。他还反对刑讯逼供,认为刑讯迫使罪犯编造假供,给狱吏枉法定罪开了方便之门。他在奏疏中还提出废除诽谤罪,以便广开言路。路温舒“尚德缓刑”的主张在当时具有非常大的进步意义。
“削竹简”说的是西汉的著名学者公孙弘。历史上的公孙弘与董仲舒齐名,都是汉武帝的丞相,也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奠基人。公孙弘,字季,齐地薛国(今滕州)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述了他以布衣而封侯,官至丞相,位列三公的经历,在指斥了他曲学阿世、“为人意忌”等缺失的同时,肯定了他官高戒奢,躬行节俭,倡导儒学,有益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功绩;也肯定了他谏止征伐匈奴和罢通西南夷,关心民间疾苦的思想和行为。他出生低微,居然为相,直至今日,人们依然对他推崇备至,尤其是他“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精神。他出身贫贱,二十多岁时曾经当过县监狱的小官,后因过错被免了官。四十多岁的时候,他还在帮人放猪。一天,他看见一大片竹林,就想到自己可以削竹抄书。于是他就四处打听制作竹简的方法。当时,竹简的制作非常复杂。首先是要挑选出平整的竹段,然后去掉外皮,将青竹筒用火烤,让其“发汗”脱水(这个过程就称为“杀青”,可以防止竹简变形、被虫蛀,因此竹简也被称为“汗青”。),再截成宽度和长度相等的竹片。经过一段时间,他终于制成了竹简,将借来的《春秋》抄写在自己的竹简上,利用休息时间来学习。后来他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官至左内史、丞相,被封为平津侯。
这两则故事都说的是古人自己创造条件刻苦学习的事情。在物质生活非常丰富、科学技术极其发达的今天,书本已经是最为平常的学习材料了。从十几年前风靡的学习机,到现在的电子辞典、掌上电脑、点读机,无一不是在为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客观的条件具备了,这就需要我们有更足的学习劲头,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注释
头悬梁:将头发悬挂在屋梁上。
不教:不靠别人的督促。
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需要别人督促就能自觉地勤奋苦读。
心解
苦读与乐读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有两种:一曰“苦”,二曰“乐”。苦读的代表是孙敬和苏秦,也就是《三字经》中“头悬梁,锥刺股”的主角。乐读的倡导者是孔子,即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头悬梁”是汉代孙敬的故事。孙敬,字文宝,信都(今河北冀州)人。他年少好学,而且嗜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磕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打瞌睡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拽一下头发,自己感到疼痛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愤苦读。年复一年的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来向他求学、解疑。
“锥刺股”是战国时期苏秦的故事。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期的韩国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后出游数年,一无所获而归,遭到家人的讥笑。于是他发愤用功读书。有时候,实在困得不行了,就用锥子刺一下自己的大腿,感到疼痛就会醒来继续读书。经过了几年之后,苏秦再次出发。到燕国去见燕文侯,文侯接受了他的合纵主张,并资助他去游说。六国经过他的劝说而联合起来,有效地制衡秦国,苏秦成为纵约长,披六国相印,给秦国下了纵约书,致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和“苦读”相比,现代人似乎更钟情于“乐读”。实际上这两种方法是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
爱因斯坦一句很有名的话就是:“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没有什么是可以不劳而获的,没有失败也就不会有成功。姚明到了NBA从一个“菜鸟”成为今天的篮球巨星,是他刻苦训练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苦”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农夫在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却收获了万颗果实。这个道理简单吗?在实践中,他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从何而来呢?朱光潜先生在谈及有志于做学问的人时说:“也有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谈读书》)有了滋味也就有了兴趣的萌芽,再“啃”下去,发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也未可知。可见兴趣并非凭空而来,也是可以培养的。这培养的途径就是“硬啃”,先“苦”上一阵子。
如果说苦读是乐读的基础,只有苦读才能找到自己“乐”的所在,那么乐读就是苦读的超越。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为有了兴趣,读时精力集中,心无杂念,所以感受深,记忆牢,且联想丰富,“心骛八极,神游刀仞”。既沉醉其中,“苦”也就不能称之为“苦”了,并且乐此不疲,流连忘返。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趣味总是慢慢的来,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然而林语堂极不赞成“苦读”,他说:“不睡觉,只有读坏身体,不会读出书的精彩来。”林先生的话并非毫无道理,但他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这位“苦读”的代表苏秦最后并非一无所成,而是“终一酬壮志,功名传千古”了;“苦读”的另一位代表孙敬最终也学有所成。由此可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话还是值得我们牢记的。
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
注释
囊萤:把萤火虫装在纱袋里。
映雪:积雪的反光。
辍:停止。
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虽然条件艰苦,却从来没有停止学习。
心解
我家师妹太怂了 火影之大美食家 国运绑定:开局觉醒植物大师 傲世苍穹之萧易传 我专属的超凡世界 重启2002之黄金时代 轮回98次,被下凡仙子倒追 绝品药神 龙族:寻找路明非 修真从培养灵根开始 初恋如狗 不剑仙 重生网游大时代 山巅可有仙 天地任我行之一 断崖渡江 每天被迫变有钱 我真不是绝世高人 全球御兽:我才是最大BOSS 养了一屋执念
关于仙脉修仙传御剑纵横三万里,自在逍遥天地间不问红尘烦恼事,通天仙路在身前玄灵大陆,芸芸众生,求仙问道,羽化登仙。凡人因为有灵根仙脉而踏入修仙路,仙脉乃是修行之始,练气阶段,打通仙脉,第一条天通仙脉,第二条天引仙脉,第三条天成仙脉,第四条天玄仙脉,第五条天阴仙脉,第六条天阳仙脉,第七条天光仙脉,第八条天选仙脉,第九条天渡仙脉,第十条,天运仙脉。仙脉全通,筑基之始,登仙之始,金丹,元婴,化神可期矣...
关于军阀从县长开始征伐天下从一堆尸体中醒来,方继安发现,自己的啤酒肚不见了,人也年轻了十几岁。而尸体中,还有一人与他年轻时很像。正在恐慌时,觉醒强国争霸系统,改名方济安,利用死去青年方济安的证件委任状,他开启了异界民国初期的争霸之路。ps小说改不了标题,内容改成了奖励步兵连,不是德械连。想看系统爽文的请不要进来,想看强大系统的不要进来。欢迎大家指责错误,但那种看小说无脑喷的请不要进来,那种看免费小说还斤斤计较的也不要进来,这本书不合您胃口的可以放弃,礼貌看书,谢谢!!!...
关于你让我学会爱这是两个人生观不同的人相遇,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场景一欧阳晟我不会结婚,这辈子都不会,不管和谁都不会。林清瑄如果爱一个最好的承诺就是结婚,毕竟结婚就是能合法拥有这个人。场景二欧阳晟我要结婚,今天就结婚,媳妇太优秀,不把名分定下来,天天提心吊胆。必须结婚。林清瑄其实想想不结婚也不错,不结婚找别人只会被谴责,结婚后找别人犯法。场景三欧阳晟跪在媳妇面前,媳妇儿我错了,林清瑄哪里错了,欧阳晟那里都错了,...
关于短篇鬼故事集录本人新作,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多多喜欢。你们的支持与喜欢,是我创作的动力。我会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谢谢大家。...
重生回到87年,利用重生优势轻轻松松日进斗金,建立乡镇工业园,征服豪门公主,以一己之力打垮一个国家,在金融市场里翻云覆雨,我就是呼风唤雨的世界豪门!(每天上午十一点半,晚上七点半固定至少两更!企鹅群)...
关于天生神力,我打爆元朝当开国皇帝常青穿越倚天,成为天鹰教的无名小卒,还好系统激活,觉醒天生神力。所谓天生神力者,百脉俱通,气血如龙,铜皮铁骨,力大无穷。依仗无敌神力,常青拳镇六派脚踢武林推翻暴元建立新朝,硬生生从位面之子朱重八手中夺走天命,成为天下共主,开国皇帝。有道是,武之尽头谁为峰,一见常青道成空,天下武者三百万,见我也需尽低眉。我叫常青,万古长青的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