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建文帝
按照史书记载,建文帝天资仁厚、亲贤好学,似乎是一位充满大爱的亲民皇帝。但在对待权力上,他依然对“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拥重兵,多不法”的现实十分敏锐,所以一上任就把削藩提上了议事日程。
限制藩王权力,特别是解除其军权,对初登帝位的建文帝来说的确是头等大事。但他和他的执政团队对如何削藩却想得过于天真,以为下上几道圣旨,派兵稍稍吓唬一下,先把胆子较小、实力较弱的几个王爷收拾服帖了,然后再解决像燕王朱棣这样实力雄厚的“塞王”叔父们,最终解除藩王们的兵权。
按照这个方案,建文帝首先逮捕了燕王朱棣的同母弟周王朱橚,并将其废为庶人。接着又以或有或无的罪名废掉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的王爵,湘王朱柏不堪其辱自焚身亡。
一年之内轻轻松松解决了五个藩王,让建文帝和他的心腹们信心大增,把目光投向了势力最强的燕王朱棣。朱棣也清楚自己的处境,但他绝不会坐以待毙,因此在装病卖傻的同时暗中做着起兵的准备。
朱济熺
此时的建文帝和燕王表面上仍然维持了正常的君臣关系,暗地里却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双方都派了密探随时窥察对方的动静,都想在即将开始的较量中占得先机。
这种平静其实就是大战爆发前的恐怖平静,只要一点火星,瞬间就会引爆一场结果无法预料的大战。
投下这个火星的是朝廷派来监视燕王的部队,他们据称抓到了燕王府的两名下级官员,并以煽惑罪将他们送到南京处死。建文帝借此派兵包围燕王府,妄图重演逮捕周王朱橚的戏码。
已经没有退路的燕王朱棣也愤然起兵,袭杀了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控制北平城。然后,以朱元璋颁发的《皇明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为依据,提出了诛杀齐泰、黄子澄以“清君侧”的口号,正式发起了历时三年多的“靖难之役”。
四、燕王取胜不轻松
“靖难”的大旗是拉起来了,但取胜却并非易事。从历史经验来看,藩王造反鲜有成功者,西汉“七国之乱”只持续了两个多月,西晋“八王之乱”虽然历时十六年,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燕王要想取胜也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靖难之役
首先,“靖难之役”没有法统上的正当性。古人打仗都讲究个“师出有名”,朱棣虽然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但朱允炆依然是君、朱棣依然是臣,以臣伐军就是篡逆,这一点朱棣自己也清楚。朱允炆继承帝位再不合理,但那是经过朱元璋认可的,你朱棣本事再大,但父皇老爹就是不传位给你,这个事实无法改变。皇帝削藩是天经地义,藩王起兵则是犯上谋逆,你的旗号再响亮、借口再完美,也很难得到普遍支持,所以历史上藩王起兵几乎均已失败告终,朱棣要想取胜绝非易事。
其次,燕王大多数都是在孤军作战。虽然老朱在世时赋予燕王“节制沿边士马”的权力,但前提是对抗北元势力的侵扰,没了这个前提也就没了这个权力。所以,在三年多的“靖难之役”中,除了他受他裹挟的宁王朱权外,其它各王没有一个支持的,他在大部分时候都在孤军作战,有好几次都到了失败的边缘,最终取胜在很大程度上有运气的成分。
再次,燕军在数量上始终处于劣势。建文帝在决定动手前,借北元侵扰调离燕王府的大部分护卫部队的同时,调派朝廷部队控制了北平周边及河南、山东等地的战略要地,朱棣对此一点办法都没有。因此,他刚刚起兵的时候,手里也就是几千人马,而朝廷第一次派出的军队就有13万之多,第二次更是达到了空前的50万之众,双方的力量对比极其悬殊。
当然,朱棣之所以敢于起兵对抗,一方面是被逼无奈,另一方面也是摸准了建文帝的软肋,基本上做到了知己知彼,对取胜虽没有绝对把握,但大体上还是比较乐观,否则不会贸然起兵。
第一、建文削藩也让自己陷入了孤立。朱元璋封建诸王的目的是让他们驻守“险要之地”、合力拱卫中央,而建文帝的削藩致使诸王人人自危、朝不保夕,自然和朝廷离心离德,他们虽然控制着战略要地,掌握着大量部队,但没有一个支持建文帝,基本上都在看热闹。手握太祖密旨的晋王朱济熺,驻扎燕王后方的辽王朱植、谷王朱橞等藩王们都按兵不动,建文帝实际上是在和燕王单打独斗。
第二、朝中没有可堪大用的谋略之臣。洪武时期的胡惟庸案,将朝廷勋旧几乎斩杀殆尽,留下的都是俯首听命的庸碌之辈,建文帝引为心腹又是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又都是些腐儒,虽有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却无经世致用的政治才能,在太平之世也许可以广施恩德、造福黎民,但在乱世之秋却不堪大用,无论在政治斗争,还是在军事对战上,都几无谋略可言,最后的失败不可避免。
第三、手中没有匹敌燕王的统兵干将。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时,跟随老朱打天下猛将大多已经作古,剩下的蓝玉又是桀骜不驯、飞扬跋扈,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朱允炆根本驾驭不了。所以,老朱就罗织了一个谋反的罪名,把蓝玉及其它可能威胁大孙子的能臣干将一网打尽。从此朝廷再无。等到燕王起兵的时候,建文帝手中根本可用之将,只能派出年近古稀的耿炳文和平庸无能的李景隆,和战场经验丰富、指挥才能卓越的燕王作战,致使朝廷的63万大军却无法阻止最盛时不到10万的燕军进军南京的势头。
总的来说,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优势并不明显,三年的战争打得十分艰难,几次影响重大的战役都是靠运气获胜。据《明史》中记载,在白沟河、夹河、滹沱河三场大战中,都是在燕军被打得狼狈不堪、即将失败的时候,突然“妖风”四起,瞬间逆转战场形势,燕军才反败为胜的,这未免也太过蹊跷了。至于这“妖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不做讨论,但这些记载却能充分说明“靖难之役”取得胜利一点也不轻松,朱棣也随时面临这战败身亡的结果。
五、到底是谁推动了“靖难之役”
虽然“靖难之役”发生在建文朝,但其隐患在朱元璋封建诸王时就已经埋下,老朱让藩王们据“险要之地”、掌精兵劲卒,有没有节制他们的制度设计,他们起兵造反是迟早会发生的。
分封制产生于商周时期脱胎于部落联盟的初级国家形式,是因为王室不具有压倒性的绝对优势,才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政治形势,历代商王和周天子只不过是盟主而已,当他们实力衰微后根本就无法节制诸侯间的相互攻伐,就连分封列国的周天子最终也亡于诸侯,汉初的“七国治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都是分封的恶果。
唐宋以来历朝历代,充分吸取了商周汉晋分封的经验教训,只把王爵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亲王享受待遇但不“之国”,更没有自己独立的封地和军政权力,根本没有实力和机会挑战皇帝的权力。
而老朱封建诸王又退回到了西周,藩王虽没有独立的封国,但有独立的僚属体系和直接听命于自己的独立护卫部队,“塞王”们甚至能节制沿边驻军,驻守的都是交通要冲和战略要地,其地位已经已经和汉、晋时期的诸侯王不相上下,发生“靖难之役”不可避免,不同仅仅是由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动而已。
因此,从本质上来看,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是朱元璋一手推动的,如果他死后朱标继位,也许诸王摄于大哥的威望而不敢造反,但谁又能保证三代或四代以后,“七国之乱”、“八王之乱”不会重演呢?
也许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叛乱,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焚天剑录 无上剑庭 都市玄门医仙 签到,我真是大明星啊 腹黑总裁小甜妻 被迫走红 全球天启 重生:拯救全人类 重生甜妻A爆了 我真只想搞钱 洪荒我女娲开局绑定聊天群 凡尘劫之浮生绘 伐天行 你好King 回到明朝当霸王 我的相亲流水账 神婿在都市 长生有术 余烬斗士 异世封天
...
再次醒来成了架空世界北陌国正五品中书舍人府上,没了父母庇护,被大房算计消香玉损的二房嫡女肖云依。大房为了独占原主父亲用命换来的福德,不仅想害死原主,算计二房嫡长子,还恶毒的想把刚出生不满百天的二房小少爷送于别人当养子,真可谓是恶毒之极刚捊顺摸清府里的情况,还没想好以后要怎么摆脱大伯一家的算计,就得了消息,府上被...
关于四合院我可以融合万物!万兴邦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他被迫去了西北地区,但幸运的是他启动了一种特殊的能力可以和各种物品共鸣并且获得其技术。在这个重建的时代里,万兴邦引领着国家发展至鼎盛。那些野蛮人,可别来挑衅我呀!!...
关于异世之帝玛塔的夏天异世大陆,1V1,男主一位是强悍勇猛的战士,一位是能力无双的天才,两人携手改变世界。这是尼子2022年的作品,已完结,原名。因为上传时文章标题出错,就加了一个异世之。尼子的所有作品皆为原创,也只会写原创的故事!穆仲夏怎么也不会想到,难得搭乘一次穿越航班,他却要被送往蛮族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他要被送去的地方完全就是异世版宁古塔。冬天秒秒钟能把人冻死的地方!在这个世界,术法师和机械师是金字塔顶尖的人物,他一个农学院的老师被送到这里来要怎么活!泰瑟尔,亚罕冻原帝玛塔人第三部落的最强者,原本是临时起意的决定,却没想到他带回部落的伊甸人不仅改变了帝玛塔人的命运,甚至改变了整个罗格里格大陆的命运。(喜欢的亲们请给尼子点个赞,不喜欢的亲们也请要恶语相向,只需退出。感谢一路以来支持的你们!)...
...
王储神豪科技文化权利争斗。穿越来到蓝星太平洋的一贫瘠海岛上当王储。接手后发现,整个国家已经是达到千疮百孔的地步。为了不让自己的王国太早覆灭,景逸尘只能是努力搞经济,增加百姓的收入。凭借着自己狠辣的决策以及系统的帮助,他很快便让自己国家经济提升。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王国成为天府之国。科技的快速崛起,让王国拥有顶尖的科研水平。军功的高速发达,更是让王国在太平洋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咳咳,我加入联大,谁赞成,谁反对?五常,我看,要不变六常吧!...